前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是我国之根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国发展新时期现代化中国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环境来看,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可能导致粮食供应链中断,近期的贸易战更突出了我国减少对进口农产品依赖、提高我国农业自主性与竞争力的重要性;从国内需求来看,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粮食需求量巨大,呈刚性增长趋势。农业不仅满足国内庞大人口对粮食、蔬菜等的需求,还为工业提供如棉花、油料等原材料,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农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旨在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目标-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本世纪中叶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五大特征的农业强国。文中分别对2027年、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供给保障安全可靠,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八大重点任务
规划中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二、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三、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五、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六、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
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八、保障措施
粮食安全方面,规划强调要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调控。 粮食安全领域有两个亮点内容可进一步关注,一是呼应2025年4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中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方案》也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了7个建设分区,例如东北区重点加快完善农田灌排设施,加强田块整治和黑土地保护;黄淮海区重点着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完善现代化耕作条件;长江中下游区重点突出田间设施现代化配套升级,开展旱、涝、渍综合治理等等。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方案》制定符合地方资源禀赋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等多类资源,落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二个亮点是特别提出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补制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可按规定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等,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政府可积极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种业创新、农机装备等方面的投入,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多元化补贴机制。粮食主产区政府也可积极参与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建设,加强与粮食主销区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如共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等补偿机制。 农业科技装备创新方面,规划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跃升,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存、鉴定、创制和基因挖掘重大设施,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对于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政策性银行已出台了明确的支持政策。农发行在2025年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深化农村改革 全力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农业科技创新,投贷联动服务种业振兴行动;国开行也提出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种业振兴、农垦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快信贷投放。除此之外,如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等专项资金也可支持农业装备升级。 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方面,规划提出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鼓励小农户通过联户经营、联耕联种等方式开展生产。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小农户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同时可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在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优质化品牌化提升,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 对于农产品加工流通,要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优化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布局,推动有需求的县乡村加强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对此,建议地方政府可依据上层规划及当地农产品生产布局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本地农产品流通网络及冷链集配中心的建设地点及规模,争取将本地符合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纳入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的重点支持项目,争取商务部等部门对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的支持资金。同时,组织开展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需求调研,确定建设重点区域和主体,制定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也是专项债支持的重点方向之一,可考虑对储备项目进行谋划策划申请资金。规划中也提出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议地方政府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推进提供资金支持。 除以上几方面,规划还就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及治理效能、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支付渠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工作安排。规划中明确了保障措施,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部门加强政策协同,保障土地供应。
结语-规划指明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为未来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行进方向与技术路线图。在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农业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规划》不仅是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应对国际竞争、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盾牌。各地在落实规划时,应重点关注种业振兴、智慧农业、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把握政策窗口期,增强本地的农业产业竞争力。